我来工艺快一个月了!
“报告!集合!”
军训场上的口令还在耳边回响,
低头看看日历,
原来我与工艺的故事,
已经悄然开篇近一个月。
这段日子,
藏着成长的每一个鲜活瞬间。
拼凑出青春在工艺的
最精彩开端!
01.在班会种下期待的种子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
第一次推开学院会议室的门。
新鲜的面孔、滚烫的心同频共振。
辅导员老师说:
“从今天起,
我们都是鲁美人、工艺人。”
我们在心底郑重落笔:从这里,启程!


02.军训第一堂“必修课”
烈日下站军姿,
汗水浸湿迷彩也不退场;
正步从零散到齐整,
在两周的训练里学会了“集体”。
当看见晒黑的一截手臂,
忽然明白:这身迷彩,
是成为“工艺人”的第一枚勋章。



03.参观工作室,触摸工艺的温度!
综合媒材工作室,
布料、木材、大漆等多种材料组合,
体现了材料的丰富多样性;
金属首饰工作室中,
银片在锉刀下成形,
藏着精雕细琢的耐心;
陶瓷艺术工作室,
架上陈列的一件件精美的瓷器,
柔美的弧度透着细腻的考究;
玻璃艺术工作室里,
高温玻璃液如熔金般流动,
冷却后凝成通透摆件,美得震撼;
立体漆艺工作室,
飘着温润漆香,
漆面泛着细腻光泽……
这一路触摸到的材质与温度,是工艺传承的热度,点亮了我们对专业的期待。






04.纳新时刻,解锁青春的更多可能。
学生会纳新的热潮里,
挤满积极踊跃的同学们。
攥着报名表,
听各部门介绍,
从紧张到主动提问,
每一次交流,
都是在为青春解锁新的可能。
05.校史寻根,从延安走来的薪火相传。
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张天一教授
为我们分享“图说鲁艺”的校史讲座。
一帧帧黑白照片
把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延安桥儿沟的礼堂前,
一群穿着粗布军装的年轻人,
面容清瘦却目光灼灼。
那一刻,时空仿佛被折叠,
87年的距离悄然消失。

1938年春天的延安,
我们的起点。
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
一所特殊的艺术学院在延安诞生。
没有画室,就在膝盖上作画;
没有油彩,就用木炭勾勒。
可就是在这片黄土地上,
他们用艺术作武器,
让版画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
让歌声化作“动员群众的号角”。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
鲁艺从诞生起就注定不是象牙塔,
而是与民族命运血肉相连的艺术阵地。
作为2025年走进鲁美的新生,
我们的画箱里装着进口颜料,
工作室宽敞明亮,
平板电脑轻轻一点就能开始创作。
条件天壤之别,
但传承的使命从未改变。
战火中,先辈用木刻唤醒同胞;
今天我们同样要用创作传递时代声音。
这份“接续”让我们既感压力,
更充满力量——
创作不仅要描绘美好生活,
更要记录这个伟大时代;
作品不仅要追求美学创新,
更要服务人民的需要!

06.班委竞选,勇敢迈出第一步。
走上讲台的那刻,
手心发汗、心却很亮。
有人颤抖却坚持,
有人自信地许下承诺。
我们忽然懂了:
这不仅是一场竞选,
更是大学里第一次
为集体发声、为责任站台!



新程启幕:把热爱交给时间
一个月不长,
却足以装下初入校园的忐忑、
军训的坚韧、工作室的惊喜、
纳新的热烈、
校史的震撼与竞选的勇敢。
从“新生”到“入场”,
我们正慢慢找到自己的节奏。
属于我们的工艺故事,仍在继续……

文字编辑 | 刘竞一 茹敬媛
摄影后期 | 于少磊 侯泽 范文琦 李香仪
复审复校 | 姚苏静 李程
终审终校 | 林栋 赵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