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及教学成就展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15日 14:59  消息来源:

7月13日下午13:30,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及教学成就展学术研讨会在学院机关楼二楼大会议室隆重召开。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及云辉、美术评论家王仲、中国国家画院纪连彬、美术评论家王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岳黔山、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袁宝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鹤、中央电视台国学频道董事长李静、鲁迅美术学院老教师代表孙世昌、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栾永让、刘东瀛、王盛烈生前挚友新加坡友人赵普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先生家属王铁牛、于晨出席研讨会。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人文学院院长杨波,工艺美术系主任林栋,《艺术工作》编辑部主任席田鹿参加研讨会。副院长及云辉主持研讨会,美术评论家王仲担任学术主持。



及云辉副院长在主持研讨会中说:王盛烈老师是20世纪中国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方法,创作了大量带有时代印迹的主体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对中华民族解放斗争中表现的昂然奋起,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也有对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激情讴歌,更有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他是一位在艺术天地间不知疲倦的耕者,为人生,为社会,为时代创造出中国多元的艺术。




党委书记王慎十为研讨会致辞,致辞中指出:一是举办这次展览的意义。他说,我是去年秋季开学前到鲁迅美术学院任职的,到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当时正赶上鲁迅美术学院做80年的校庆的准备工作。我们应该利用校庆的机会,对鲁迅美术学院的历史认真回顾,对鲁艺精神进行梳理和总结,目的也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经过党委会讨论,以党委书记的名义发表1篇文章,对鲁艺精神进行阐释。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光明日报红船初心特刊上,题目是《传承鲁艺红色基因,绘就最美时代画卷》,其中对鲁艺精神做了四个方面的概括:一是爱国为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艺术为人民的原则;二是团结奋进,坚持以人为本这样一个理念,把培养优秀艺术人才作为我们鲁美办学的根本任务;三是艰苦奋斗,把握时代改革,创作红色艺术经典作品;四是开拓创新,站在时代前沿,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不懈的追求。王盛烈先生体现的就是这种精神,是鲁艺精神最好的传承,也是鲁艺精神的化身。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我们党中央也正在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当前鲁迅美术学院也正处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举办这样一次展览和研讨,更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结合学校实际,我们也正在大力开展宣传学院艺术家这项工作,不定期的对艺术家进行宣传,体现着鲁迅美术学院对艺术的尊重,同时也要以此来扩大鲁迅美术学院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对王盛烈先生如何评价。首先,他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自己曾说过,要走出小自我,投身大时代,这种也是鲁艺精神的忠实践行。其次,他是一位不忘初心,扎根人民,富有创新精神,不断探索进取的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他的作品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和奠基者。第三,他是一位知行合一,以明德引领艺术的教育家,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典范。他曾经为鲁迅美术学院一院之长,为鲁迅美术学院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第四,王盛烈先生也用自己的艺术人生,生动的诠释鲁艺精神。我们珍视这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他是我们鲁美的骄傲,我们要向他学习,向他致敬,鲁美也将永远怀念他。



美术评论家王仲在发言中讲到艺术家的激情和责任,王仲认为王盛烈是一个很负责任的艺术家,他要让更多的人有更多心灵上的交流。王盛烈的遗产有诸多方面,重点落在教学上。王盛烈用他的实践和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生活问题的思索。一百多年来,国内国外反复琢磨的主客观的问题,表现得很清楚。欣闻鲁美下一步要从思想层面到艺术层面,全面的按照艺术规律推进,今天的研讨会应该是一个开端。王盛烈是一个非常值得挖掘的人,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袁宝林重点谈艺术家的主体素质和世界观塑造,袁宝林教授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为人和他的主体素质,对艺术创作是有决定意义的。王盛烈先生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贯穿着真善美,而且最终是落脚于美。《耕者》是非常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可以说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他的一生很具有典范意义,《海风》、《家乡的孩子》等作品,不仅非常生动,从各个方面都可以讲出好多有意思的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而且最终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一种由衷的赞美,非常准确、完美的表达出一种时代精神。



孙世昌教授认为,王盛烈教授首先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他是领导者,教育家也是活动家。王盛烈的对其创作理念的坚持,就是现实主义艺术道路。他是东北地区现实主义道路的领导者,也带领了一大批人走了这条道路。他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现实主义理念画作当中,更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理念。孙世昌教授认为对王盛烈的评价及认识不能局限在画本身。他是一个领导者、实践者、活动家。



美术评论家王镛从“中国画的经典是怎么样产生的?”发问,王镛说道,我们现在很多画家画历史题材的时候,题材有些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很少有作品像王盛烈先生的《八女投江》这样感人至深。王镛归纳了成就中国画经典的两点原因:一是爱国情怀与英雄主义的深刻表现。二是写实造型与传统笔墨的完美结合。王盛烈先生的素描写实造型并没有过时,还有发掘更新创造的余地,鲁美应该把这个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更好的传承鲁艺精神。



王盛烈生前挚友新加坡友人赵普平在发言中说:先生作为伟大的艺术家和卓越的教育家,对于他的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官方和业界已经有许多中肯的定位,他更愿意记住与先生的忘年友情与人生交集。赵普平认为,现实主义不只是简单地记录和反映现实,更是在先生笔下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广袤的胸襟给你穷淮博远的视野,构筑了关东风土人情之大观。艺术家以他的生命赋予作品生命,以他的灵魂赋予作品灵魂,以他的风骨赋予作品的风骨。都说王盛烈开创了关东画派,特色是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这是秉持自然,这种秉持自然是鲁艺精神的传承。



赵华胜之子赵峰代替父亲做书面发言。赵华胜信中说道,正是王盛烈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更加明确了未来的艺术道路与方向。恩师王盛烈是中国现实主义中国画艺术大师,也是春晖四海的艺术教育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首位以中国画的传统笔墨和中西结合的科学理念创作者,创作中国革命战争作品并取得重大成就的艺术大家。艺术家的形成首先看人品,看德行的高低。在品格方面,他是难得一见德才兼备的耕者,他的情真意正,他的丹心赤诚。



鲁迅美术学院老教师代表、教授栾永让从另一个侧面,谈了王盛烈的山水画创作。简约、空灵,应该说是非常不同,各具意境。王老师的画表现的是生活,特别从艺术家角度去感受,但是更多的落脚的是一个艺术的体现,高质量艺术品味的作品是与别的画家不同的东西。‍‍王老师在运用传统的笔墨的时候,‍‍理解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他的整个的知识结构是多元的,具备文学功底。他对中国画的诗书画印,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一种知识结构,‍‍因此它在发挥这些作品的水准的时候,‍‍占领了在审美境界的制高点。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党总支书记岳黔山认为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王盛烈先生是怎么成为一代大师的。‍‍王盛烈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中国美术教育的贡献,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和指导作用。岳黔山认为:第一,‍‍他热爱艺术,热爱国家,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有担当。第二,他有扎实的绘画基础,包括对中西绘画基础,‍‍和融合中西的能力和智慧。‍‍他的艺术修养全面,油画素描山水花鸟,书法白描无所不能,他在教学中很有包容性,他不把中西对立起来,强调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兼容并蓄,取各家之长。‍‍他热爱人民,扎根人民,讴歌人民与时代同步。‍‍他对优秀的传统有创造性的继承,有创新性的发展,是一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大师。



中国国家画院纪连彬认为,‍‍王盛烈先生的‍‍现实主义中国画是能够经过时间检验的,我们作为鲁美人和王老师的学生,‍‍有责任‍‍来弘扬、宣传‍‍王盛烈的艺术,将他的艺术‍‍作为一种宝贵遗产发扬光大。作为他的学生,我们都体会到了‍‍他‍‍的言传身教,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从事艺术。艺术的责任和担当不单是从技法上入手,是从做人到有社会担当,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王老师留下的遗产内容特别丰富,‍‍如何来继承这份遗产,研究这份遗产是所有鲁美人,尤其是学生应该发扬光大的使命。



王盛烈的学生任戬教授发言中谈到:‍‍在我和导师的接触当中,‍‍我感觉到他的责任感和坚定气质,有骨气古风,‍‍导师的大气,‍‍对我留下了一个潜在的作为艺术家的‍‍一个感觉。‍‍希望鲁美通过王盛烈导师这样一个‍‍展览或一时段的活动,能够推动‍‍东北或者是中国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画的发展,是艺术,乃至当今当代艺术‍‍的发展。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赵宝平在发言中说,‍‍王盛烈把以素描为绘画基础和中国传统绘画交叉教育体系建立起来,是他的一大贡献,‍‍而且这种教学体系一直影响到今天。‍‍他的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的基本的理念就是走向生活,‍‍实际上这次展览不仅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他艺术教育思想、‍‍创作思想的重新挖掘,‍‍整理与梳理,‍‍这个工作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做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盛烈先生家属王铁牛在讲话中说:每次梳理父亲的‍‍遗物,‍‍都感觉是得到父亲给予的非常高的奖赏。‍‍父亲在去世‍‍之前‍‍‍‍说他的作品要‍‍在适当的时候‍‍回归社会,‍‍他的艺术是应该是服务人民,服务时代,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这也是他一生的信念。作为艺术家和王盛烈的家人,‍‍期待父亲的宝贵遗产‍‍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最后,李象群院长讲话中指出,‍‍王盛烈先生‍‍为人‍‍为学都是我们的榜样,‍‍他更是鲁艺精神最好的传承者。‍‍他把这杆大旗‍‍举起来,让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它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正是我们今天‍‍要做的工作,为人民服务不是口头上说的,‍‍他真正落在行动当中,在生活的体验当中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感受到生活,‍‍让我们的艺术里面有生活有热度,‍‍有温度还有气息,‍‍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今天鲁艺精神的传承,‍‍不仅是用多种学派来构成,更重要的还要看到我们学院的传承,‍‍夯实基础,大胆实验,这才是我们的未来。



研讨会学术主持人王仲在最后总结讲话中表示:‍‍这次研讨会除了大家在评论王盛烈各方面的成就的同时,还传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心,就是我们鲁迅美术学院是从延安走过来的,‍‍传承了延安鲁艺精神,‍‍祝愿鲁迅美术学院‍‍能够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