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历史回顾  美术作品展  设计作品展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美术作品展>>正文
美术作品展
“艺术为人民”美术创作作品展——影像艺术学院
2022-05-22 16:30   审核人:

图片



前  言
Foreword



2022年,正值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80周年,为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共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举办了以“艺术为人民”为主题的美术创作作品展和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两个展览通过线上举行,以此来继承鲁艺传统、传承鲁艺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奏响时代强音,用艺术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以深刻的思辨引领风气,激发向上向善、同心筑梦的豪迈热情,为辽宁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展览梳理和再现《讲话》发表80年以来,鲁迅美术学院的美术创作发展历程,以一流学科美术学、设计学两大学科为主,通过美术创作和设计作品反映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家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讴歌民族独立、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美术创作和美术设计作品成果。

在文献部分中,借助文献资料营造延安时代的历史情境,折射《讲话》的时代光辉的同时,通过文献反映1942年《讲话》发表后,几代鲁美人在《讲话》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用艺术反映历史变迁、时代生活的美术创作主流。在作品部分中,展现新时代鲁迅美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在美术创作作品展中,展出包含中国画、书法、油画、版画、水彩、雕塑、摄影和影像艺术、实验艺术等美术作品,以丰富创作展现社会主义新时代美术创作的成果。在设计服务社会作品展中,以美术设计为主体,充分展现鲁迅美术学院在设计方面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艺术成果,展现工业产品、建筑艺术、染织服装、数字媒体、视觉传达、传媒动画、工艺美术设计等的设计作品。

我们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美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美术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美术工作者的天职。我们要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火热生活和人民群众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灵感与创作源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展现为人民服务,刻画时代,记录时代,美化生活。我们要站在时代前沿,不忘育人初心,将鲁艺精神发扬光大,以创作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回馈社会,回馈人民。

中共鲁迅美术学院委员会

   2022年5月16日




图片



图片



“艺术为人民”美术创作作品展


图片



图片



影像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是在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创建的摄影系, 1985年9月,摄影系招收摄影干部专修班,面向全国录取了150余名学员。两年后,在摄影干部专修班的基础上,开拓美术院校艺术教育的摄影学科,填补我国摄影教育的空白。1987年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正式成立,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高等美术学院第一个图片专业的摄影系的诞生,同年纳入全国文科院校艺术类高考范畴。1989年摄影系改为四年制本科。1991年,摄影系正式招收摄影研究生。1994年正式招收摄影留学生。2004年,影视摄影专业开始招生。2021年,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更名为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2014年摄影专业在辽宁省本科综合评估中获得第一名,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优势特色专业。2018年摄影专业获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20年摄影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被评为辽宁省一流本科教育专业示范专业。

鲁迅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基于美术学院背景下的浓厚艺术积淀,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重点,立足辽宁、辐射东北、面向全国,建设具有鲁美特色的高水平的国内一流学科。教学优势有:严谨的传统摄影技术与最新的数字影像技术并重;经典的纯摄影创作与先锋的当代影像创作并重;全面的摄影理论与前沿的当代艺术理论并重。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是鲁艺的优良传统,影像艺术学院的教师在教学和专业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图片


集市 赵大鹏 1982年


作品阐述:

《集市》荣获第19届卢森堡国际摄影比赛金牌奖,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的第一个摄影国际大奖。作品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看到了大公街集市在下雪天的时候交易活跃,成交不断。作品的特点是格调清新、朴素无华,作者的构思立意、构图、角度,都力求在获得好的视觉秩序的同时再现现实生活。




图片


等到了2000年 赵大鹏 1983年



作品阐述:

该照片拍摄的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在大连休养期间的日常状态,邓小平同志与当地小孩亲切交谈,极具亲和性。照片抓取的状态生动,动势强烈,画面张力十足。


   


图片


游移5-2 刘立宏 明胶银盐照片 2004年



作品阐述:

参展 2005年广州摄影双年展,广州美术馆收藏。作者依据“摄影的记忆功能,摄影记录的不可重复”两条摄影的本质属性为出发点,那些不动声色地隐藏在周围的事物,介入了主观“强制”后,互不关联的瞬间,在影像的聚合中,获得了某些意想不到的潜在含义升华。如果说,胶片收藏了诸多失落的瞬间和状态,通过摄影师的收藏,被记录的现象(或者说现实)便转化成为想象。这些被拍下的时间片段,很像震动的琴弦,眼睛看到震动本身,听到的却是由震动发出的声音,理解的又是声音中包含的情感和意义。介于虚幻与真实的空地,便是摄影师玩耍的地方。“游移”于此,抽离于现实中的诸多元素,便可遵从内心而进行选择,情感如乐章般被谱写,然后再将重新确定的权利交给观看者。



图片


消失的土地 9-7-8 h. 刘立宏 艺术微喷 2010年


作品阐述:
参展2013年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年连州国际摄影节。《消失的土地》所呈现的,既是一个“自然”被“文化”所“改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富于生产性的土地由“软”变“硬”、由生产到不再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涉及到中国农民如何从以土地为生,最终如何离开土地的过程。换而言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农民如何从土地的主人变成为土地的客人的过程。这一切变化的更大背景就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剧变。而这种变动,都在刘立宏的细腻饱满的描写与刻划中、在他的镜头的精密审视下获得丰盈的呈现。其实,这组作品虽然充满了一种新画意的外表,张张画面都经受得起细细的品评,但实际上,却与当下社会变动中,中国农田如何消失、农民如何离农、农业如何衰败等严峻现实环环相接。




图片


溪山图-12-48.7 刘立宏 艺术微喷  2017年


作品阐述:

冬季的北方风景韵味十足,纯净白雪覆盖下延绵起伏的山峦,在寒冷中顽强不屈生存的树木,面对这片几乎没有文明痕迹的风景,所有语言的润饰都显矫作。这片几千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的风景,时间仿佛也停滞了,一切归于混沌,只有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空气、水、岩石、树木!生命回到最初的形态。作品中,作者最大程度地追求影像的极致,同时也尝试跳脱线性时空的局限。恰当的运用了并置的形式,既是黑白银盐的写形写意,也是心境游移于物外,在自然中追寻自我的开始。置身于白雪覆盖下的山石树木之中,不禁让人想起宋人范宽,而拍摄作品的这次旅程正是作者自己的“溪山行旅”。



图片


无处安放001 林简娇 数码胶底转印 2016年


图片

无处安放004 林简娇 数码胶底转印 2016年



作品阐述:

参展2020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辽宁美术馆收藏。

摄影是一种很奇妙的工具语言,摄影的记录功能、摄影的视觉真实、摄影的时间挪移、摄影的空间重组、摄影的观念表达等等,让摄影以一种无处不在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利用摄影我们可以感受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精神、不一样的风景。

《无处安放》更多关注摄影本质,用最直接和简单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此景此境,定格那些诸多一掠而过的瞬间。生命中,有多少这些瞬间的感受、感知、感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稍纵即逝,无处安放!

这组作品以喷墨胶底转印的方式制作,通过综合材料的使用,在视觉语言的呈现方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增强作品的视觉感染力和主题代入,记录那些生命中无处安放的瞬间和感受。



图片


《海州》 薛志军 概念摄影 150x219cm 2016年



作品阐述: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入选并被双年展组委会收藏。《海州》是围绕中国工业山水景观展开的系列概念摄影作品之一。这件作品首先使用大型座机完成一组8x10英寸的黑白银盐摄影,指向`拆解'符号线索的在场性。后期由数字技术完成视觉修辞的调整,意在`修复'工业文化的观念维度。海州煤矿位于辽宁省阜新市,是亚洲最大型的露天煤矿之一,它的开采史是共和国工业建设史的缩影。作者在与纵深数百米的工业山水对话的过程中,意图从政治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寻找中国传统山水情怀的当代性,正视工业化进程中的主体意志,重构生态文明的发展观。



图片


《无何有-翠西·艾敏》 严程 摄影  2017-2019年



图片

《无何有-杰夫·昆斯》 严程 摄影 2017-2019年

作品阐述:

2017年参展“2017丽水摄影节”、2019年参展韩国仁川“亚洲海洋媒体艺术节”。作品有选择的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寻找相对知名和具有争议的当代艺术作品,同时这些作品在公共领域曝光量也是相对大的。作品通过把不同话语体系中对于这些件作品的理论阐释的文字平行铺开,把文字在视觉上的颜色和反差尽量处理的接近这张作品的图像外貌。当观众离远看这件作品图像时,看到的将是由文字的海洋构成的很像“这件作品的图像”,但是当观众走近看的时候,看到的将是细密绵延的不同话语体系对于“这件作品”的阐释。作品尝试探讨作为艺术话语体系中的阐释与原作的关系。




图片


尘埃(All is But Dust) 孙小川 艺术微喷 2011-2012年


作品阐述:

参展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尘埃》这组作品中,每幅图片之下都标记有收集的具体日期。于我,于观者,这个日期都是普通的,甚或就是一组数字而已。四十张作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在一起,把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化形象。通过时间的累积与流逝,我把灰尘像标本一样收纳在一起,最后通过摄影的记录方式,全景化的呈现出一年之中累积的尘埃。通过尘埃记录时间,解构时间。我把每一组灰尘都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下,用特写的方式构图,以此来突出每一组灰尘的形态,以及其中包含的物态。这些被孤立在画面中心的尘埃,对观者而言,已经判断不出真实的比例大小。在视觉上,我希望通过这些尘埃的肌理、质感,体现出类似于山石,甚或是山水的情境。我以静物式的拍摄方式来呈现。这些尘土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你喜欢或厌恶与否,它都时刻伴随着我们,在空间中不断地飘落。尘埃是平庸与卑微的,这组作品包含了我对时间、生命、日常、微观、山水等多重元素的思考。




图片


身体之下(Beneath the Body) 孙小川 艺术微喷 2013年

作品阐述:

参展第六届三影堂摄影奖作品展 “无相”, 参展2015丽水摄影节。

在这组系列作品中,我表现的是不同人家里的床单。我选择认识的朋友,进入到他们的卧室,使用自然光和中画幅彩色负片拍摄完成了这组作品。我采用局部的,近距离的取景方式来框取画面。近景的拍摄使画面获得了床单上的细节。我想通过这些去除掉现实环境的、无人的、静谧的,浅景深的画面感,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床单一种抽象化视觉表现。床单在现代人的生活里,是一件人人所有的日常用品,也是一件具有私密性的个人物品。我们的身体每天与它接触,人们在床单上所留下的痕迹,反映出我们身体的行为。身体每天都在起来与躺下这样的动作中循环往复,这些偶然的,不固定的褶皱与痕迹也是在这样的动作中形成与重新形成。



图片


石 叶红 湿版安布罗工艺 2017年



作品阐述:

有关石头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中国石文化中既有其实用性的一面,也有其精神需求的一面。对石头的使用、观察和表现,无不包裹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石头可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征。作品中的石头与树木根部共生多年,将其从土壤中挖掘出来,石头的表面若隐若现着树木的根须,很像某一文化被慢慢滋养的样子。




图片


寻找新秩序 王芊 手机拍摄 2019年


作品阐述:

这组作品开始拍摄于2020年疫情期间,内容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点滴影像,后期运用拼贴翻转等手段使图像模糊破坏,图像原有的样貌消失,产生新的样貌,新的秩序美感。身边普通事物新的组合新的样貌出现在人们面前。忙碌生活里突然的疫情,生活原有的秩序被迫改变,似乎很多身边的事物、工作和生活变得混乱,作者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记录,正在试图改变并寻找其全新秩序。




图片


言采其薇 徐丹 明胶银盐相纸 2022年



作品阐述:

2022年的作品《言采其薇》,延续了2021年《声闻于野》的创作思路,采撷于自然中的草本植物,以摄影古典工艺中的“光绘法”借用“物影印相”为手段获取影像。而两个系列的不同之处在于作品中复刻与诠释的转变:与2020年和2021年的《声闻于野》系列的美学复刻不同,2022年《言采其薇》系列中对于生命的感受和表达更加的明确,创作过程更加的自由,影像中的植物已超脱了其本身的物像,画面中的变动不居和细微的感知捕捉,让植物以自身在流动于画面中的不可控、不可预见的笔触间叙述它们自己不曾言说的声音和符号。




图片


长白山 李鼎 明胶银盐照片 2012年



作品阐述:

天池位于长白山十六峰的环抱簇拥之中长白山 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在冬季的一月份,山顶温度零下28度,6级风 ,山岳覆盖的雪在大风下显出极好看的半覆盖的状态。我用的arcos100黑白胶片,abcpyro 焦酚显影液,N-2显影,得到最多的亮灰色肩部影调层次和质感。我想呈现出高调的画面效果,如果画面丰富的白色层次能表现出来的话,画面的质感会很吸引人,极具魅力。



图片


罗曼蒂克之城 摄影指导:蒋建兵 剧情片 2019年



图片


罗曼蒂克之城 摄影指导:蒋建兵 剧情片 2019年



作品阐述:

第十四届华语青年电影周“年度新锐荣誉推选”入选影片。原野事业发展受到挫折,回到老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他鼓起勇气寻找过去。《罗曼蒂克之城》是一部描写现代年轻人情感生活的故事片。以旅顺太阳沟厚重、唯美的历史文化街区为拍摄场景,电影摄影不追求影像造型的精致,以富有韵味和留白的影调和构图构建了具有沧桑感的现实场景,以回应电影中人物的命运。




图片


雷素云 导演:卓凯罗 纪录片 2018年



图片


雷素云剧照



图片


雷素云剧照



作品阐述:

影片入选2017年洛杉矶华语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雷素云》拍摄于2015年。雷素云是我的奶奶,因为另一部作品的取材,无意间我将镜头对准了她。
这不是一部关于阿尔茨海默症的纪录片,甚至不是一部关于雷素云老人的影片,我希望通过雷素云老人的遗忘,展现出生命的意义,以及对于自我的追问。雷素云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个体,她成为所有人的一个指代:那些老去的,还没有老去的,生病了的,没有生病的,辉煌成功的,碌碌无为的……生命的答案值得每个人停一下,微微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应当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类一直在孜孜以求的问题。晚年的雷素云,丢失记忆的雷素云,依然对自己的名字无比确定,这是否意味着雷素云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呢?当这一切化为那朵奋力描绘出的淡淡的云,这位老人似乎提示着我们这些没有痴呆的人,真正宝贵的是什么。或许,现世中真正的病人是我们。



图片


向度·观 焦洋 3频道影像装置 2018年



作品阐述:

2021年参展韩国仁川国际摄影电影摄影节。
这是一件由三个屏幕构成的影像装置作品,桌子上不断出现的是征集来的一些个人物品,从自购的奢侈品到朋友馈赠的礼物、个人留存下来的没有使用价值的小物件,或者是一本父亲留下的书籍,这些物品对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艺术家在他的影像作品中尝试构建一种通过时间去承载的,使欲望与记忆之间产生联系的空间关系。影像的价值在于截获时间,而不是某一个角度的叙事,而获得时间本身则包含了对时间这一概念多维度的解读。物质欲望和情感的关联在空间和时间的记忆中重构与消解,而驱动这一切的是全球化的消费主义时代吗?焦洋给出了一个否定或模糊的答案,这里的“消费”并非仅是传统政治经济学范畴里所指的对物品的需求与满足,而是指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进而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一个基于个人的、情感的、不稳定的立场来进行呈现的。




图片


《创新工人刘朋》 薛志军 纪录片2020年


作品阐述:

作品获2020中宣部学习强国摄影与视频大赛三等奖。作品讲述了鞍山齐大山铁矿工人刘朋从普通的胶带操作工成长为技术创新能手的故事。1983年,青年刘朋当兵复员后成为了鞍山矿业的一名普通工人,部队锻炼了他的意志力与责任意识,他被工友们戏称为拼命三郎。当他发现胶带设备低效高价之后,他暗下决心要自主发明切割机,经历了四十余次失败之后,他的发明终于感动了专利评审专家,专家说这个不会写论文的人才是真正的发明人。此后,刘朋在全国劳模郭明义的帮助下成立了刘朋技术创新工作室,他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鞍山创业史中继孟泰、郭明义之后又一批工人劳模中的佼佼者。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