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专题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艺术家简介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艺术家简介>>正文
艺术家简介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先生
2019-09-26 15:22 人文学院  审核人:


宋惠民先生是鲁迅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荣誉终身教授、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他一生以“油画民族化”为己任,勇于开拓,勤奋不懈,他师从万金生、乌叔养等老一辈艺术家,在其门下又培养出了韦尔申、胡建成、王岩等一干优秀弟子。他的油画艺术是东北的一面旗帜。诚如邵大箴所言:“曾任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国油画学会副会长的宋惠民教授,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油画家,是东北地区油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代中国油画艺术活动中一位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1937年,宋惠民先生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他从小兴趣广泛,学过小提琴,拉过二胡,绘画只是他众多兴趣之一。当他的一个好朋友打算考鲁美附中时就拉着他一起做伴,结果朋友没考上,他反倒考上了。他在附中的第一个学期专业平平,同学们的高水准让他压力很大,甚至一度对自己选择的道路产生了怀疑。但在浓厚的兴趣和不愿轻言放弃的性格驱动下,他坚持了下来。他暑假没有回家,每天从食堂买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带一壶水,步行来回约三个小时去北陵写生。开学时同学们看到他假期所取得的成果都感到很惊讶。第二个学期情况就开始好转了。他回忆称:“附中时期自己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受益终生。那时候还没有各种运动,整天就是画画、学习。”

1962年,宋惠民先生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任教。作为兢兢业业的艺术教育者,他一直坚持不懈地练习素描、速写以进一步夯实自己的基础。基础训练是当年徐悲鸿等人通过引入西方古典传统以改造中国艺术所留下的宝贵遗产。虽然在后世的推广过程中有过于武断之嫌,但是古典基础训练在对艺术家的造型能力、结构认知和色彩感觉等方面的培养大有裨益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宋惠民还很注重艺术修养的培养。他在附中和大学时白天画画,晚上就去图书馆看书。不只是看跟艺术有关的书,甚至一些读不懂的哲学著作也逼着自己去读。他一生保持读书的习惯。为创作《曹雪芹》,他准备了整整五年,在这期间翻遍了当时能找的所有红学著作,最终该作品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宋惠民通过理性与感性认识的长期积累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也是他的艺术得以长久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


《曹雪芹》 1984 布面油画 160X170CM



宋惠民先生自进入鲁美油画系以来,除了早期的一些版画创作和素描、速写、户外写生练习之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油画。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多尝试一下其它的媒介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想。油画的特性太丰富了,我觉得自己一辈子都挖掘不完。”詹建俊说:“宋惠民深切地关注着中国油画事业的发展,凡有工作需要,他必会不辞辛劳专程从东北赶来,热情投入,积极奉献。” 他对油画的坚持与其油画民族化的理念有关。油画作为起源自西方中世纪盛行于文艺复兴的艺术媒介,自有其适合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的特性。相较于被其取代的蛋彩画而言,油画有助于刻画微妙的细节,让艺术家更深入地处理结构和空间层次。这与注重内在结构与外在造型的西方古典美学一致。当年徐悲鸿正因认为此乃中国艺术所欠缺之处才积极引进油画。

外来媒介的本土化是一个重要问题。徐悲鸿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将已经十分成熟的包括素描、解剖、透视等内容的一整套古典油画体系搬过来,用其服务于中国本土的主题内容。这并非当时探索油画民族化的唯一方式。林风眠将西方现代油画的形式主义与中国传统的写意文人趣味相结合的尝试也很有代表性。宋惠民是在苏式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不过他始终非常注重形式的美。他认为艺术的存在意义在于表达自己的内心,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创造出让自己和观众都感受到美的作品。他认为油画民族化不能仅限于题材民族化,还要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入手解决。所以他很自然地走上了有感而发的浪漫抒情道路。他最欣赏的艺术家,如谢罗夫、列维坦、晚期的莫奈,其作品无一不是以优美的形式和浓厚的情感著称。

宋惠民先生的代表作《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画面以优美的自然风景为背景,然而如茵的绿地完全是为了烘托人物临刑前宁静的内心和舍生取义的精神。画家的注意力也主要投放在对人物安详神态的刻画上。他于十年后创作的《圣山》则显示出艺术观念的变化。老妇人本应与她身边的环境一同沉浸在阴影中,画家偏偏让她被照亮了。也许这光芒并非落日的余晖而源自她虔诚的心灵,与远方散发出圣洁光芒的雪山相呼应。宋惠民先生要呈现的既不是人,也不是风景,而是天人相合的精神世界。在《北方的云》这类纯粹的风景画中,宋惠民先生可以更为放松自由地抒发内心。物象的形与色都不拘泥于客观实在,而做了主观化的处理。在统一的冷色调内,色彩的运用保持着相当的灰度。被横向拉扯的灰色条块形成丰富而又微妙的变化,只有画面中段的树林作为点睛之笔显露出一抹与众不同的暖色。作品所描画的与其说是北方的云,不如说是他内心的意。宋惠民先生显然已走上浪漫主义的道路,也在油画媒介与中国文化趣味的相互融合方面更进了一步。近些年来,他彻底放弃了人物画而专攻风景。他坦言,这与自己视力的衰退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在画风景画时心情特别舒畅。


《此地甚好-瞿秋白就义》 1983 布面油画 120X120CM


《圣山》 1993 布面油画 150X150CM


《北方的云》 1990 布面油画 80X100CM



宋惠民先生不仅是一位造诣深厚、卓越不凡的艺术家,还是一位积极进取、平易可亲的艺术院校的领导者。他长期从事艺术管理工作,198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1986年任鲁迅美术学院院长,1993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89年,在宋惠民先生带领下,鲁美团队完成国内首例全景画《攻克锦州》。这件作品获得文化部艺术科技一等奖,并得到国际好评,开启了中国全景画创作的历史,鲁美团队先后完成《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等十四幅大型革命历史题材全景画,2005年第十三届世界全景画大会在鲁美召开,标志着鲁美全景画创作处于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宋惠民先生是鲁美全景画团队的领导者,但他一直认为开创中国全景画的功劳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鲁美团队。全景画的创作周期短则十个月长则几年,鲁美艺术家即使在严寒或酷暑的极端环境下,依然坚持创作,长时间工作,从未懈怠。全景画这一创作过程艰辛的艺术形式唯独能够在鲁迅美术学院扎根不是没有缘由的。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8年的鲁迅艺术学院,当时正值抗战全面爆发的危难之时,在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下,鲁艺的艺术家们始终跟普通劳动者们一起工作生活,从没有被困难难倒。正是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鲁艺精神逐渐沉淀,并成为鲁美人共同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理念,激励一代代鲁美人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

时光荏苒,宋惠民老院长早已退休,但他依然以艺术为生命,壮心不已。他的生活极度规律,每天早八晚五在鲁美院内的画室进行创作,连节假日都不休息,他的身影成为鲁美院里一道独特的风景。他说:“鲁艺精神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还有就是对艺术无尽的热忱。虽然鲁美这些年来的变化很多,但是这些骨子里的东西没变。这也是最可贵的。” 老院长是鲁艺精神的鲜活写照,他对鲁艺精神的诠释与践行,对艺术的执着与坚守仿佛是一座灯塔,必将激励更多鲁美人在艺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