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专题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艺术家简介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艺术家简介>>正文
艺术家简介
神领意造•笔意无尽——王绪阳艺术人生
2019-12-18 14:05 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

艺术家王绪阳


王绪阳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鲁艺培养出的国画人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四、五、六届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关东画派杰出的代表人物。王绪阳是与新中国同步成长的第一代中国人物画家,经过了曲折地探索,积极地创新,进而取得了丰硕的成功,为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与“鲁艺”同行

1948年延安鲁艺在沈阳复校,一位从辽南山村里成长起来的喜欢画画的年轻人前来报名,不过他最先想到的是这所学校可以解决食宿温饱问题。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著名的艺术家,一位有觉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王绪阳先生。

王绪阳先生是延安鲁艺在沈阳的第一届学生,在此之前,为了生存,他在抚顺背过煤,当过童工,卖过报,在国民党伤兵医院里侍候过伤兵。这些早年的经历,给予了王绪阳观察生活,体量底层人们的能力,这种切实的体会在日后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王绪阳的艺术创作多以现实主义历史主题性绘画为主,完成了一批表现抗日战争时期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的作品,连环画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1953年,他与贲庆余、路坦、陶志安、周立合作完成的《童工》出版,一举获得全国少儿读物图书一等奖。1954年,他与贲庆余合作完成的《我要读书》,其形象生动的苦难儿童高玉宝形象,一下子抓住了全国人民的心,荣获全国首届连环画创作一等奖。这些成就离不开艺术和思想上的老师与榜样,王绪阳回忆说:“引入现实主义创作思想是新旧年画和连环画最本质的区别,也就是最根本的创新。许多从延安来的艺术家和领导同志都亲自带头参加新年画,新连环画的创作,反映东北解放战争和现实生活。张仃、古元、王曼硕、朱丹、夏风等鲁艺的老同志就是改造旧文艺创造新文艺的开路先锋……就是领导我们的榜样和导师。”


《我要上学》


王绪阳经历了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入鲁艺后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建设等一系列国家大事件,自然而然地对现实主义历史主题性的创作倾注创作热情。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王绪阳创作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作品突出地展现了王绪阳对历史与时代精神的深刻领悟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吸收、突破与创新。随着艺术语言的日趋成熟,王绪阳的艺术主张也更加鲜明。历史题材的绘画图像的任务不仅是如实反映历史,更是帮助人们以古为镜,增进对当下的理解,影响历史的发展。

在逐步的探索中,王绪阳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重视写生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1960 年,他被派到南京国画院跟随傅抱石学习国画,并参加了“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得到傅抱石、钱松岩、亚明等前辈名师的指教。这次活动中王绪阳勤奋刻苦,笔不离手。“两万三千里写生”活动在贲庆余先生的回忆性文章中提到,对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起到重大作用。


速写作品


1969 年,王绪阳调到吉林市园林处任美工,当时因“破四旧”,吉林北山关帝庙被砸了,他便在上级的授命下,根据自己的设想建成了革命英雄人物纪念馆,条件虽然艰苦,但他依旧锲而不舍地进行艺术创作。1971 年,他被借调到驻军部队画珍宝岛英雄并以部队的名义参展获奖。

21世纪初,王绪阳笔耕不断,这一时期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激情,在艺术风格和选材上他不随波逐流,在发扬鲁艺精神,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孟加拉湾的海风》


二、 继古开今

在创作道路中,王绪阳注重对传统艺术的吸收,并不断在此基础上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也不机械临摹西方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关东地区绘画注入了新的方向。以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代表作《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为例,该作品是为国庆十周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而作。这幅创作要表现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十二月五日,黄巢率领起义军六十余万人进入长安,百姓箪食壶浆,喜迎三军的故事。这幅作品高110厘米,长400厘米,体量巨大,相当于创作一幅壁画。这一题材创作有诸多难点需要克服。首先历史题材创作需要艺术家丰厚的历史知识的积累,王绪阳在故宫博物院及历史博物馆专家帮助下解决了创作准备问题。其次如何在鸿篇巨制中展现主要历史人物?哪种构图既符合历史规制,又符合现代审美?用哪种表现手法既保存古意又体现时代的精神?凭借钻研与探索精神,王绪阳先生从中国古代艺术中找到了灵感,敦煌晚唐156窟南壁、东壁下部的《张议潮出行图》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图)


敦煌晚唐156窟《张议潮出行图》


这幅作品展示了敦煌起义军领袖张议潮出行风采,整个画面旌旗飘扬,声势浩大,显示了严整的军仪和威武的雄风。刚好与王绪阳要创作的黄巢起义军入长安题材相似。我们仔细观察两幅作品,不难观察出王绪阳对传统的吸收与创新。《张议潮出行图》共分为三段,前段为持兵器仪仗与持乐器仪仗,舞伎等,分列两行,分着汉装和吐蕃装。其后是二骑士执旌节,表明节度使身份。桥头则有两排持刀卫士,头戴缬花帽,身着衩衣,足踏乌靴。中段为整个画面的核心人物,张议潮骑着高头大马,卫队紧随,凸显着他的身份。后段为随从部分。我们从这里可以窥见唐朝的行军仪仗队的气势。在形式上《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吸收了传统艺术长卷式构图,也可以大体分为三段,同样以仪仗—主要人物黄巢—侍从来布局,使得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飘扬的经幡格外灵动使得画面气势非凡,虚实结合。在创作中,王绪阳大胆用色,以精细工笔淡彩、重彩相结合,例如打碎的石狮以淡彩渲染,留下大量空白,与重彩渲染的黄巢及围观百姓相呼应,视觉上松紧结合,这是在传统艺术上的创新。整个仪仗队伍紧张有序,相比传统艺术中的出行图又增添了动感,使得画面紧张又有序,更增加了画面的叙事性,引人入胜。在画面中,王绪阳引入了不少女性及儿童的形象,展现了群众在历史事件中的样貌,使得881年这一历史时刻更加符合事实,这在以往的出行图中是几乎未见的。这幅作品是创作中的精品之一,是一种写实人物画的创新。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


《黄巢起义军入长安》局部


这些继承与发展的艺术探索少不了王绪阳对艺术思考与观点,他曾经在信中提到:“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面明确论述了中国革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确立了革命化、大众化、民族化原则,从根本上明确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解决了为什么人和怎么为的问题,强调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出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反对迷古崇洋,丧失民族自信。既要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性,又要正确对待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主张艺术性与思想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反对各种形式主义和为艺术而艺术,标语口号化实际是形左实右的歪曲和背叛。”

三、 画为心声

如果问到王绪阳经久不衰、时时革新的动力是什么,也许答案就是他不忘初心的责任感。那么这个“初心”是什么呢?王绪阳在接受采访时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初心’就是原来中国革命的本来目的——振兴中华、服务于人民。现在画画也好、干别的也好,也得奔着这个大目标来。现在有一些人,没有名利就非常苦恼,一旦有了就出国、改变国籍什么的,咱不能批判他、否定他,如果每个人都跟着这样学,那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怎么有?”

王绪阳用其创作继承并发展了鲁艺的艺术理念,他的同窗好友艺术家贲庆余先生的文章中提到过:“是鲁艺的革命大家庭抚育了王绪阳,融化、改造了他,使他成为一位有觉悟的革命文艺工作者。”王绪阳对鲁艺情感深厚,16岁成为第八期鲁艺学员,对鲁艺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他回忆说“考入鲁艺以后有饭吃了,能吃到解放区的新鲜苞米面做的大窝头,穿军服,感觉自己是有家了。”在鲁迅美术学院留校任教以来,他教书育人,培养了一批有一批卓有成就,又有时代使命的艺术家。这与他对鲁艺精神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在采访中王绪阳表达了对鲁艺精神及对鲁艺办校崇高目标的理解,借用他在书信中说:“重视宣传教化作用,坚定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反对脱离群众、脱离现实、脱离时代的自由化和个人主义倾向。以授艺、立志、尚德、育人为治学之本。这些最基本的观念就是‘鲁艺’传统的实体化,也是‘鲁艺’精神的本质,所以‘鲁艺’不是一般性的事业学校,而是背负着民族命运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的战斗机体,是体现中国共产党文艺路线和政策的实践者。在振兴中华的新时代,坚持发扬‘鲁艺’传统精神和信念仍然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 时至今日,王绪阳依旧按照他的艺术理想,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有理想的鲁美人,遵循着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文艺方向、文艺道路,一刻也不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在技法上传承与创新,在思想上坚定不移。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