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术家专题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艺术家简介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艺术家简介>>正文
艺术家简介
自然为师 丹青不渝——刘东瀛先生的艺术人生
2020-12-31 14:10 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

为进一步传承鲁艺精神,发扬鲁艺艺术为人民思想,我们推出鲁美艺术家专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我们继续推出中国画家王义胜、中国画家刘东瀛、油画家祝福新、雕塑家陈绳正、工艺美术家和兰石、美术理论家马文启等六位艺术家。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鲁艺精神是伟大的,他们所创造的非凡业绩是突出的,让我们以他们的精神为榜样,为学院凝心聚力,开拓进取,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建设贡献力量。



刘东瀛先生是我国著名工笔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新中国建立伊始,刘东瀛便与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从东北美专附中到鲁美中国画系,怀揣着对艺术的向往和求知的欲望,九年的刻苦钻研为她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东瀛先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第一批艺术家。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因为个人家庭的特殊经历,先生在完成学业之后便经历了异于常人的磨难,插队落户到了辽南农村。但在艰苦的生活面前,先生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向往,始终不忘自己的艺术理想,坚持创作。先生乐观积极、淡泊的人生态度,恰恰为日后艺术上的飞跃埋下了伏笔。在炉火中锻炼,在严寒中绽放,这段经历成就了刘东瀛先生,同时也让她收获了被我等晚辈传为佳话的爱情。


在回到鲁美工作之后,先生在美术教育领域和艺术创作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教学上,提倡“化古为我”,她要求学生在掌握工笔画的基本规律之上,将自己的体悟融入到作品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观察能力。几十年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晚辈后生,先生以严谨耐心的治学精神和温和儒雅的品格受到师生们的尊敬与爱戴。在创作上,她将工笔、写意、白描、没骨等传统工笔画技法与西画的素描、水彩等相融合,博采众长、入古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风格上,她力求展现平凡生活中的美感,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挚爱。


一 潜心求艺 本固枝荣


纵观东西方艺术史,大自然向来是艺术家们钟爱的绘画题材。相比西方传统绘画多以再现客观自然为主,中国画则注重写意,追求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这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世界观和审美趣味。时至今日,东西方文明加速碰撞与交融,传统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工笔花鸟画也不列外。即面对成熟固化的题材和古人的艺术高峰,后人可施展的空间似乎并不大。因此,能从古人的经典中汲取养分,为我所用,在自己的艺术实践道路上有所创新,摸索出一套成熟艺术语言的艺术家是很珍贵的,刘东瀛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


刘东瀛先生出生于1938年,幼年时期在哈尔滨的马家沟度过,1949年随家人迁居沈阳。自幼对花草和小动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喜欢观察和感悟自然,从大自然中发现美。中学时期,美术老师发现她的艺术天赋,鼓励她报考艺术院校。1955年顺利考入东北美专(鲁迅美术学院前身) 附中,开始接受系统的美术训练。1959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当时正值建系第二年,名师云集。她深得王盛烈、赵梦朱、钟质夫、季观之、郭西河、晏少翔等先生的教益,系统地研习了工笔花鸟画的造型方法、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绘画技巧,在艺术创作实践方面得到了扎实的训练。基于对花鸟画的喜爱和勤奋好学的态度,她临摹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宋代工笔花鸟画,如赵佶、林椿等名家的作品,以及宋代的无名花鸟画册页等,又广泛涉及近代诸家,如吕纪、恽寿平、任伯年等,这些都对她日后的创作和教学奠定了基础。四年附中加上五年本科学习,她不仅掌握了工笔、写意、没骨等中国画的绘画语言,还谙熟西画的水彩、素描造型等多种绘画方式。


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她先后在大连工艺美术厂和大连印刷三厂从事绣花图案设计和装帧设计工作。1969年,在辽南农村插队。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她将身心投入到大自然的真趣当中,从大自然中寻找生命的希望与生活的乐趣 。十七年的艰辛时光,并没有磨灭刘东瀛先生对艺术的热忱和对生活的希望。她对生命的无限热爱皆化为了创作的动力。在印刷厂工作期间,只要有与艺术创作有关的工作,无论是设计纹样还是描稿,她都赋予最大的热情去完成,而且经常利用周末闲暇时间创作写生。1980年,作品《映山红》《十月艳阳》分别参加了辽宁省第一届美术作品展以及辽宁省“山水花鸟书画展”。


《虞美人 》86cm×38cm 1985年 绢本设色


刘东瀛先生的诸多作品中也流露着她的性格。例如,作品《虞美人》中的花朵在葱葱绿叶衬托中绽开,虽娇嫩却又带有刚毅的气质,花瓣质薄如绫,花茎纤细却带有生命力,表现出一种淡雅和致美,这种平和的生命力也是艺术家品格的无意识显现。历经坎坷磨难之后,在1981年,刘东瀛先生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任教,也重新开启了她的工笔花鸟画艺术世界。


二 耕耘树艺,春风化雨


1983年,刘东瀛先生任师范教育系副系主任,主管教学。在教育理念上,先生坚持启发和诱导式教学,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刘东瀛先生注重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观察,特别是要求学生要去体验生活,将自己的体悟体现在作品之中。每逢带学生下乡写生时,先生都鼓励学生们和农民同吃同吃,体验农民的疾苦和欢乐,让学生们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提倡在掌握传统工笔画的技法规律之上,应“化古为我”,避免程式化的创作思维。先生强调古人之法不可抛,只有认真领悟了工笔画的精髓之后,才能将工笔画的技法转化为表现自然物象的艺术语言。在夯实基础,掌握技巧之后,应该结合对具体客观事物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体悟,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追求突破、敢于创新。同时,重视训练学生的色彩感觉和追求意象的构图思维,让学生们能够创作出形神兼备的工笔花鸟作品。先生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她强调中国画艺术是写意的,即使用工笔画的创作技法也需要具有写意的精神,是根本上不同于西画的具象思维,但可以借鉴西方的长处,来达到写意的目的。2003年,先生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创作经验,撰写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国画名家教学画稿·工笔花鸟》教材,集中展现了她在教学和艺术实践方面的成果,系统阐述了工笔花鸟画的理论观点,画法及步骤、创作等规范和要求。目前,作为工笔画教学的重要教材之一,被广泛应用在各大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先生潜心耕耘数十载,为鲁美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与师资力量。她严谨耐心的治学精神及温和儒雅的品格收到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 妙悟自然,师古求新


《园边即景 》185cm×88.5cm 1984年 纸本设色


在兢兢业业的教学同时,她在工笔画创作上始终保持着不懈的探索和尝试。1984年,刘东瀛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园边即景》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并在南京展出,引起了广泛关注。此作品也是她创作风格形成的发轫之作,大尺幅的作品将观者引入到正午时分的某户农家小院。通过多种技法的结合,经过层层加染,青中泛黄的叶子与黄色花朵构成了色彩对比,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的程式化构图,画面具有整体的形式感与和谐的疏密关系,展现了恬淡质朴的农家一景。


家园豆花 140cm×80cm 1988年 纸本设色


春汛之后 55cm×85cm 1987年 绢本设色


上世纪80年代,在动荡和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下,刘东瀛先生却依然能保持着心无旁骛的心态,坚持着对工笔画的探索和创新。她在反复创作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寻找到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家园豆花》和《春汛之后》标志着她艺术风格的成熟。虽然作品题材上仍保持着一贯性,但形象的表现方法以及画面的结构有了质的突破。《家园豆花》用皴擦点彩和分染法层层晕染,洁白的豆花和繁茂的豆叶以及其间闭目而息的禽鸡,融于一体,呈现出一片清新恬静的田园景象。《春汛之后》则画面内容丰富,运用工写泼染并用的画法,描绘了暴雨过后,在横斜的树杈间,松鸦们忙于重筑家园的景象。画面中的松鸦小而坚忍,使观者触动,这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始终贯穿于她的作品之中。


自80年代初以来,先生的作品频繁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受到业界和观众的关注和好评,并在海内外形成了广泛影响。同时,她对异域文化和艺术持包容和开放态度,曾两次赴日本讲学、举办画展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赴欧洲多国进行参观考察。世纪之交,刘东瀛先生的艺术创作进入了新的佳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中,《百鸟朝凤》《百鸟图卷》借物抒情,以绚丽丰富的色彩,寓意着生机盎然的时代景象;作品《溪谷鸣禽》《处暑》《暮》等作品则呈现出雅致、静逸的意境。诚如艺术评论家邵大箴所言:“通览刘东瀛的作品,予人突出的印象是传统艺术功力深厚,生活气息浓郁,创新意识寄寓在朴实的语言之中。她的画不为新而新,在平中求奇,在表现自己的切身感受中求新意。”


艺术创作俨然已成为先生生命的一部分,数年来积累的大量速写及素材是她创作的源泉,她习惯画身边熟悉的物象,来表达自己真切的感受,同时她对新的题材和绘画语言也一直保持着艺术家的敏锐感觉。正如先生所言,艺术家的眼睛要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现美,并且都能引起创作的冲动。虽过耄耋之年,当谈起艺术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她对艺术的赤诚与真挚。



《百鸟朝凤 》124cm×320cm 1997年 纸本设色


2016年,鲁美为先生举办了“韵得天合——刘东瀛花鸟画展”,展示了她多年来的艺术硕果以及她的创作历程。2019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从学术层面梳理和肯定了她在工笔花鸟画领域的杰出贡献。正如策展人华天雪有云:“刘东瀛老师的‘气息’中,包孕着兼具中西的根基,生动的日常感和亲切感,甚至朴素、实在的为人,优雅,沉稳,不张扬,不取巧,不迎合,既非师辈的,亦非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的——她只属于她的时代”。纵观刘东瀛先生的创作,从技法上,将工笔、写意、白描、没骨、以及西画的素描、水彩等相融合, 博采众长、入古出新,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语言;风格上,她力求展现在平凡生活中朴实、自然的美感。


刘东瀛先生的艺术体现了她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生命的关怀。对坎坷人生的豁达,对名利角逐的淡泊,甘于寂寞,潜心专研,默默奉献的品格蕴藏在她的作品之中。她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坚定继承者,也是执着前行的创新者,她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历程,为我们展现出工笔花鸟画的新方向。


执笔人|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金玲


人物简介



刘东瀛,1938年出生,1955年考入东北美专附中,1959年升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64年毕业。1969年于辽南农村插队落户。1981年调回鲁迅美术学院任教,1996年到达退休年龄后返聘为中国画系硕士生导师,2008年正式退休。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中国画研究会理事。


作品《园边即景》《谢穗的玉米窝窝》分别入选第六届、第八届全国美展。《农院》《秋情》分别参加“中国现代工笔画”第二届、第四届大展,《秋情》获铜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1997年在中国台湾举办“刘东瀛工笔花鸟画展”。2016年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韵得天合——刘东瀛花鸟画展”,2019年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意’态万方: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研究展”。应邀参加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交流展,多件作品获奖并被收藏。并两次赴日本讲学、举办画展并参加文化交流活动。随团赴欧洲多国进行参观考察。


《中国书画》,香港《文汇报》以整版或专栏介绍作者及作品。专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名家教学画稿·工笔花鸟》2003年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刘东瀛工笔花鸟画精品》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刘东瀛》2015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多件作品编入和发表在国内重要刊物上。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