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大展动态  作品展示  活动方案  文件下载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大展动态>>正文
大展动态
2020“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匠心构筑作品”发布
2020-09-30 16:01   审核人:

2020年9月26日,2020“心境空间 构筑和谐”中国空间艺术构造大展在鲁迅美术学院圆满结束。

本次大展共收到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7所院校选送的137件作品,参展师生达400余人。经过初评,共有60件作品入围,其中53件作品进行现场搭建,2件作品进行线上评选。经过严格评选,共评选出10件匠心构筑作品,10件创新创意作品,40件入围作品。

下面公布获得荣誉的十件“匠心构筑作品”。

1、鲁迅美术学院

三点五

参展教师:施济光

参展学生:姜若蕙、崔罡、孙腾、张兆涵、张天娇、于洋、李雪、徐海昕、王一淋

作品三点五

作品介绍:

灵感来源克莱因瓶,是介于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之间的,可以称之为物体的东西。克莱因瓶没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我们的设计也是没有内部和外部的,从正面看像是两个面的断开连接,但是转一个角度就能发现其实是非断开,中间穿插的地方看似连接实际上是一个断开的穿插,所以取名为三点五。造型利用仿生物曲线,营造一种自然美感。这个物体是模拟介于三维空间与四维空间之间,充满不确定性。我们不了解四维空间对异空间充满不确定性,但是我们又了解异空间异次元,我们在摸索前进,还在探索着,就好像我们的人生,我们对未来有规划,有已知有未知。我们摸索前进,一直前进着 。


2、天津大学

《太湖石—可生长的东方空间模式》

参展教师:郝卫国

参展学生:雷昊玥、刘映麟、杨洋、李嘉岩、成一凡、王少威、杨岳帜

作品《太湖石—可生长的东方空间模式》

作品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居空间也能随着居住者的想法无限生长。将具有东方意象空间的定义为“无限空间”,即通过参与者的主观意识,空间可以无限生长。我们最终选择采用太湖石瘦皱漏透的东方空间,对其形态进行几何化、模块化的重组再构。在满足现代人居住舒适度的同时,也使未来人居空间充满了无限可能。在这样的思考与创作下,我们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对未来住宅的畅想,还抒发对一个没有限制,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恣意生长的环境空间的期盼。




3、西安美术学院

《国之芯-梦之翼

参展教师:吴文超、屈炳昊、毛晨悦

参展学生:张圣、云帆、陈泰铭、杨帆、姜茜月、朱润青、白文昊

作品《国之芯-梦之翼

作品介绍:

方案以心形为创意原点,将心比“芯”,象征中国芯片产业。其的上部造型犹如腾空而起、展翅欲飞的心。寓意给中国芯片产业插上梦想的翅膀,一飞冲天。芯有所信,方能行远,祝愿国产芯片在未来5G时代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和民族科技的腾飞。方案下部造型为心形围合空间及心形围合座椅,进一步体现主题并增强了受众与方案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4、中央美术学院

《声于有形》

参展教师:

参展学生:廉景森、张源峰、杨国帅、孙昆仑、陈宁、党田

作品《声于有形》

作品《声于有形》


作品介绍: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在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优越条件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也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存状况。其中,日益严重的噪声污染是我们所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噪声污染降低工作效率,长期处于噪音环境中,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会受到严重危害。然而,噪音本身看不见摸不到的特性始终影响着城市噪声防治体系的发展,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建造语言与人机交互技术,结合灯光等媒介,来构建关于噪音的三维可视化城市公共艺术装置,从而让人们对噪音有更加直观的感受。

交叉拱作为西方古典建筑的精华,带有浓重的历史色彩。我们在具体的建造形式上参考了这种形式,并结合纸板的特点,以新的建构方式对这一古老元素进行现代的演绎,在塑造空间的同时力求让整个建筑显得轻盈通透。当噪音映射出的灯光变化投射到建筑上时,历史与当代文明在此刻碰撞,我们在清晰感知到噪音影响的同时,更能回望过去,以冷静思辨的态度面对未来。


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SURGING乘风破浪

参展教师:涂山、刘光北

参展学生:王峥杰、武雨辰、孙家鹏、杨泽宇、苏泽宇、周俊吉

作品SURGING乘风破浪


作品介绍:

人类通信技术的新篇章。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着眼于时代的发展。通过设计模型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形态来阐述人与科技、人与未来的关系,其利用多元镜像的矩形组件作为单元型进行折叠和插接,代表互联网时代的多样性,融合具有现代审美的流线风格,形成翻涌的曲面结构,三个不同弧度的拱顶相接,象征着多元的统一,万物互联共同支撑起一片新时代的穹顶。同时涌动的形态也暗示了5G时代的势不可挡。




6、广州美术学院

《折光筑境》

参展教师:何夏昀、陈瀚

参展学生:黎铭晞、黄逸飞、邵伟、冼鸿飞、徐敏芬、杨陈琛、潘雨灏、余梓帆

作品《折光筑境》

作品介绍:

梦,从心境出发,不断通过筑造通向未来。而筑梦,从着有科技色彩的六边型体出发,不断拼组,由扁平到垂直方向的延伸,在个人天地中构造空间。

   本方案以此为思路设计,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构想具象化,借鉴灯笼的变化形态,在从平面到立面的抬升基础上加入了一定的螺旋式旋转,让“使用者“在空间形态的转变中不断感受到“筑”的成就感。当灯笼被拉动,中间的灯亮起,筑梦的概念随之完成,人们许下对未来的期许。

纸板由平面转向立体。以一定斜度上转,垂直方向保持一定的对称人在内部搭建向上搭建的空间,造出一个可内外交互的小型空间,营造心境空间,供人憩息思索,稳固的形态象征着梦的筑成。


7、新疆师范大学

《角度的语言》

参展教师:王磊

参展学生:郝薇、李垚頔、彭江南、赵晟旭、刘炫

作品《角度的语言》

作品介绍:

本方案以喀什特色民居和文化艺术为背景依托,提取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抽象演化为三角形——基本元素。基本元素被打散、重构和旋转角度,形成连接古今文化的艺术语言——角度的语言。充满现代感的形状,通过传统的榫卯连接,在旋转中体现未来的轮回感。在西北地区强烈的光照下,光影不断地变换,仿佛轮回于古丝绸之路之上,憧憬于喀什地区美好的未来。

材料方面,除去主要材料瓦楞纸以外,还使用了木构件作为辅助材料,木构件的加入让材料之间有了变化,为在单一的主材之外赋予了新的材质模式,更是在同色系中有了深浅变化,整个作品黑白灰关系明显,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让整体更有层次感。

8、鲁迅美术学院

“熵”-参数化设计

参展教师:席田鹿、杨满丰

参展学生:柳佳霏、李俊、杨梓铭、童晨、祁晓盼、张嘉璐、宋大可、陈达礼

作品“熵”-参数化设计

作品介绍:

其结构和光线在同一时间轴上呈现不同的画面感:外景与内景、开放与紧致、社交与艺术等等双重空间表达。且两个界面并非孤立,通过孔洞式的造型达成空间对话,穿插于其中的纸板和PC板链接内外关系,来构建虫洞的意向。作品以长方形瓦楞纸板片作为基础形,按照顺序依次首尾相接穿插围成的四边形,运用这种组合形式结构作为基础单元形,经过相互的穿插,形成最终的这种结构框架,充分体现出了单元结构与整体造型之间的相互衔接交错的关系,阐述出了参数化造型的结构美学。


9、沈阳大学

《抗疫》

参展教师:冯丹阳、马瑞东

参展学生:马春雨、乔乃睿、赵子行、明敬哲、王呈雯、屈相丞、王松祎、侯艳卓

作品《抗疫》

作品介绍:

2020年初,在所有中国人的心里,注定是一个永生难忘的记忆。同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疫,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凝聚力。故创作出这个作品,以碎裂病毒作为作品结构大框,表现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击败病毒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祝愿。

病毒碎裂代表着奋战在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们无畏牺牲冲锋在前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美好祝愿。以此作品致敬为抗疫奋斗的所有人,愿疫情终会过去,生活终将恢复平静。


10、东北师范大学

π²》

参展教师:李贺、尤洋

参展学生:刘嘉龙、徐铭濡、肖子童、李京、田浥、陈凡、项欣宇、滕兆宾

作品π²》

作品介绍:

我们将克莱因瓶截取了一部分,留下了它深入内部的瓶颈与平身的一些部分,使人有可以进入的地方,又对里面的结构可以近距离的观察与想象。这里既是这个作品的内部,也是它的外部。正如现在在人类的生活中 ,每一个人都是看似封闭实则开放的。我们身处于蜗居之中,却无时不刻的利用网络、科技和外界产生联系。科技在发展,人类的智慧在进步,无需出门,人在封闭的家中,就可以通过网络与外连接,看见这个世界,与人们交流。就像我们的作品一样,整个看起来就是一个封闭的壳,却可以从柱内的洞中看见外面的世界。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