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院系概况  党团建设  学术动态  师资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学术动态
北方讲席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历史画的当代挑战
2025-07-02 09:34  

         2025年6月3日18时,北方讲席系列讲座第二十五讲《历史画的当代挑战》在鲁迅美术学院综合楼516室举行。讲座由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美术史论系、研究生创新与交流中心承办,澳门城市大学副教授刘海平担任主讲,鲁迅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林担任学术主持。

       讲座伊始,刘海平老师感谢李林院长的邀请,并简要介绍了自己选择历史画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接着,她从定义入手,对中西方历史画的不同理解进行了分析,指出:“中西方历史画在主题、创作方法、材料运用和表现范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随后,刘海平老师以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普桑的《海神的胜利》等欧洲经典历史画为例,梳理了西方历史画的演变脉络;并通过阎立本的《步辇图》、李唐的《采薇图》等作品,分析了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绘画的独特特征与表现手法。

        刘海平老师指出:“中国现代历史画在材料和技法上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既表现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也关注当代历史事件。”许多作品运用“以古喻今”的表现手法,如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通过寓意绘画抒发当代思想情感;蒋兆和的《流民图》则是现实主义历史画的代表性作品。刘海平老师强调:“历史画中的‘真实’体现在两个层面,即物理层面的真实与情感层面的真实。并不是每位艺术家都是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但他们可以通过对亲历者记忆与感受的理解与再创造,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判断与表达,从而呈现出具有艺术真实感的图像表现。”她指出,艺术中的“真实”并非对历史的绝对复现,而是一种感知与诠释。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速发展,观众对历史与历史画的观看、记忆和感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创作者的表现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同时,当前中国当代艺术与历史叙事之间存在一定的割裂,使历史题材绘画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当代语境中延续传统并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新经典。

       讲座最后,美术史论系主任王默林老师进行了总结与评议,人文学院师生也与刘海平老师就历史画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拓展了学术视野,深化了对历史画的理解。讲座结束后,刘海平老师与在场师生合影留念。

                                                               刘海平教授和人文学院师生合影


文字|刘梦莹 

 编辑|周雪影

 图像|窦紫怡

 初审初校|张瑜 焦琳 王默林

 复审复校|刘妍 苏欣 谢兴伟 

 终审|佟晓杰 李林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