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墨观新境——祝军水墨作品及研究生教学作品展》在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开展,开展当天参展师生与部分院系的专家教授针对教学实践进行了交流研讨。


前 言
水墨图形语言研究的内容是在视觉传达设计体系中用水墨等水性材料来表现图形,通过对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中的现代语汇转译来挖掘中国艺术精神的当代图形语汇,从而丰富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重要的词汇——审美,这种从中国传统材料入手扩展出来的审美表现一经被我们捕捉,延展到设计中会有一些别样的气息和质感。幸运的是,这种探索从本科的学习阶段就在视传学院的教学体系中有所呈现,并延伸到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中,这也是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学体系的一个特色,也是思政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在当下踏实地面对教学,探索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学术空间和学生的实际能力依然至关重要。
本次展览除了我个人在教学方面的一些教学示范与实践,还有一些是教学以外的创作。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我自己,也展示着教学对我的启发。
除了我自己的还有学生的课堂教学部分成果。学生从自己在宣纸上画出作品到自己熬制浆糊到托成画心,都是一系列的手工制作过程。虽然手工的成分比较粗糙,但这也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学生们无比兴奋与快乐,这在AI人工智能正在开启的时代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意义。展览现场我们采用保留这一过程的方式,没有选择装到镜框里,而是像在自己的工作室一样,将作品朴素地挂在墙上进行展示。但愿这样的呈现并不妨碍大家感受学生作品中的生动与灵气。
这个展览是我与我的学生在教学方面的一个小型汇报,虽然不是全貌,但可以代表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与过程。这样的研究与探索我们会一直持续下去,也期待更多的人给予我们帮助,让这一研究越来越成熟。
最后感谢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科研处、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前来交流的各位同仁与同学,谢谢大家!
祝军
2025年3月
研讨会

新文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积极响应这一号召,主动投身实践实训教育教学的创新探索。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的祝军副院长以及他的研究生们以“水墨图形语言的当代转译”为核心,将传统水墨与设计教育深度融合。展览呈现课堂手作实验,每一步骤都凝结着对东方美学的思考与AI时代的手工温度。研讨会特邀各界同仁共探传统艺术基因的现代设计表达,见证教学实践如何让水墨“活”在当下。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祝军副院长表示本次展览既是自己与学生们在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教学体系中的阶段性成果汇报,更是一次关于传统艺术精神与当代设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对话。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艺术博物馆王雄馆长认为这种对话不仅激活了博物馆空间的文化阐释功能,更揭示了艺术教育中“传”与“创”的辩证关系。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张天一教授指出:水墨图形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应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设计方法,为当代艺术创作和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活力。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刘仁院长针对展示作品提出建议:展览的作品也可尝试将水墨图形符号融入品牌设计,如文创产品、包装或空间艺术中,借助现代设计语言扩大水墨艺术的传播维度。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陈峰副院长提到他们正在进行的水墨动画项目中团队摒弃了传统的水墨绘画方式,转而采用数字代码进行生成和调整,突破了常规工具的局限。为了使作品焕发新的生命力,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艺术博物馆林涛副馆长表示,可利用博物馆空间优势,搭建跨学科合作平台,推动艺术教育生态多元化发展。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设计学院李程副院长指出,学院应继续鼓励跨学科合作,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鲁迅美术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张超副院长则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艺术设计创作中,作品展让大家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无限可能。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副院长于博认为研究生学生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对水墨图形语言的探索与创新。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祝军导师作品


研究生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