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院与辽宁日报国际传播中心联合摄制了《留学生复原战国凤纹绣绢䋺衣》视频作品。周宏蕊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与染服学院韩国留学生金真伊(GIM JINYI 김진이)、辽宁大学越南留学生阮垂玲(Nguyen thuy linh),共同对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凤纹绣绢䋺衣进行复原。这件距今2300-2400年的文物属国家级一级文物,是国内出土最早的古代锦绣实物之一。复原团队通过对文物款式、色彩、纹样、材质及缝制技艺的系统性研究,深入体会到战国时期缫丝、织绣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留学生复原战国凤纹绣绢䋺衣》外宣视频作品于2025年6月在辽宁日报客户端多语种平台、辽宁日报官网以及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同步播出,以国际化视角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呈现鲁迅美术学院在文化传承中的创新实践探索。

▲战国凤绢绣纹䋺衣出土文物及裁剪图(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


▲裁剪图及纹样复原图
拍摄全程完整呈现了从面料选择、染布、纹样、刺绣到裁剪缝制的复原全流程。䋺衣的衣面绢地呈绛紫色,绣有凤鸟啄蛇纹样,辅以云纹、几何纹等,袖缘为条纹锦,领缘是大菱形纹锦,整体构图兼具楚地浪漫的艺术风格。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件䋺衣竟由一整块衣料制成,留学生们对这件服装的制作工艺惊叹不已,居然能够巧妙地利用一块布实现了面料的零浪费。这件文物不仅展现了楚文化独特的审美追求,更彰显了楚人将实用与美学完美融合的制作技艺,更暗藏着古人对材料的极致敬畏与智慧哲思。
▲周宏蕊老师为留学生分析䋺衣结构、工艺特点等文物信息
▲研究生王镇逍为留学生讲解面料的染色技法
▲研究生刘静雯为留学生讲解纹样绘制及刺绣针法
▲研究生李戊嫔为留学生演示续衽钩边的古代缝制工艺
▲研究生赖艺洁为留学生演示古代缝制针法
▲古锁绣复原局部
▲战国凤绢绣纹䋺衣复原作品
▲留学生们在鲁美校园里展示战国凤绢绣纹䋺衣复原作品
这款战国凤绢绣纹䋺衣,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出土最早的对襟袍服,其“一片式”零浪费设计尽显古人“物尽其用”的惜物理念。留学生参与复原,能深入了解古代高超的织绣技艺,领略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切实体会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种通过多语言外宣视频的形式,使战国织绣技艺得以跨越国界,向世界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生态智慧与人文精神,让传统技艺在跨文化对话中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