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鲁美现象”创造世界全景画神话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08日 09:47  消息来源:

  《井冈山斗争》全景画


  《井冈山斗争》全景画工作现场


  《攻克锦州》局部


  全景画是一种很大、360度环绕的画,通常在一个大型建筑中展出。多以油画为主。画面覆盖圆形大厅整个内墙面,可供观众环顾四周欣赏。全景画的发明者是爱尔兰人罗伯特·巴克。

  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的《攻克锦州》是中国第一幅全景画。

  如今,以鲁迅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中国全景画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旺盛期,令世界为之惊讶,也成为了世界神话。现今100米以上规模的全景画世界仅20余幅,而且大部分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作品,新作为数很少。而中国却在短短31年的时间里竟完成10幅之多,而且这些全景画基本上都由鲁迅美术学院创作完成,这在世界美术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现象——“鲁美现象”。

  鲁美全景画经历31年艰辛探索

  1986—1989年锦州辽沈战役纪念馆《攻克锦州》全景画(124米×16米)

  1991—1993年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清川江畔围歼战》全景画(132米×16米)

  1995—1998年山东莱芜革命纪念馆《莱芜战役》全景画(120米×17米)

  1995—1999年武汉赤壁之战全景画馆《赤壁之战》全景画(135米×18米)

  1999—2000年山东菏泽鲁西南战役纪念馆《郓城攻坚战》全景画(125米×17米)

  2001—2002年济南革命纪念馆《济南战役》全景画(126米×18米)

  2003—2004年河北西柏坡革命纪念馆《西柏坡——三大战役》半景画(60米×10米)

  2004-2005年江西井冈山革命斗争全景画馆《井冈山斗争》全景画(124米×17.5米)

  ……

  鲁迅美术学院在全景画领域的开拓,从初创到成熟、获得社会肯定的阶段性成果,并填补艺术边缘学科的空白,经历了整整31年的艰辛探索历程。从1986年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的初创攻坚,一幅接一幅地攻克难关、潜心探索、总结经验,锤炼技术、培养人才、磨砺队伍,造就出一支强有力的创作团队,作画总面积达25000平方米以上。同时制作地面塑型(三维辅助综合体)12300多平方米以上,每幅作品都堪称鸿篇巨制。在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一笔浓重而亮丽的色彩。

  鲁美宣传部部长刘新日前接受采访时说:“这些全景画作品都由各地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收藏展出,长期对公众开放。全景画将高雅的油画艺术一改雍容华贵的士绅风度,走进普通民众的视野,并博得观众的欢迎和喜爱。鲁美人也从中受到了鼓舞,成为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的动力。”

  《攻克锦州》开创全景画新天地

  伟大的时代为鲁美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土壤和机遇。1986年创作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时,正值重建“辽沈战役纪念馆”,确定借鉴中国军事博物馆首创《卢沟桥事变》半景画的经验,引进全景画形式绘制中国的战史画卷。在鲁美大师宋惠民、许荣初的主持策划下,开创性地完成了中国第一幅全景画《攻克锦州》,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和轰动。

  接着鲁美又创作出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的《清川江畔围歼战》。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相继改建、扩建、新建革命纪念馆,便有了《莱芜战役》《赤壁之战》《济南战役》《郓城攻坚战》和《淮海战役》等多幅全景画、半景画作品陆续面世。

  刘新说:“鲁美人以严谨的求索态度,默默耕耘,跻身世界全景画坛的最高技术前沿,让国外同行惊叹中国艺术家创造出超乎想象的奇迹。”

  锤炼了一批创作全景画的队伍

  鲁美人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选择全景画绝对是一个艰巨的抉择。工作艰难,但苦中有乐。记者在工作照上看见,鲁美的院领导带队,创作团队三伏天光着膀子披着毛巾,在湖北武汉画《赤壁之战》,在山东菏泽画《郓城攻坚战》……

  鲁迅美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全景画创作。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继承和发扬延安鲁艺的传统,全力支持现实题材和革命斗争题材的现实主义创作,并参与领导和指挥。接连不断的全景画工程项目,也锤炼了一批鲁美创作全景画的队伍。鲁美全景画团队创造了很多个全国第一,仅全景画《井冈山斗争》就创造了六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次用全景画反映历史过程;全国第一次将激烈的战争场面和美丽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全国第一次在全景画上配置高科技的声光电技术;全国第一次用全景画反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业绩;全国第一次在国家名胜景区建立全景画馆;全国第一次在长江以南建立全景画馆。

  已故著名版画家、鲁迅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李福来是全景画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在报告中曾这样写道,“因全景画是个综合性艺术载体,技术复杂,劳动量大,创作周期长,涉及面广,须以油画专长为主干力量之外,又要有多方面人才参与合作,集中精兵良将,才能打好攻坚战,确保创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每一项大工程,从技术数据核算、钢铁结构设计、画材用量规划、文史文案研究、实地采风考察,到创作方案确定、草图构图深化、画布制作吊装、吊伞看台施工、现场精细绘制,及至后期仿真道具研制、地面塑型铺装、照明系统布设、光幻声效配置,直至专家组审核通过、业主终审验收等这一繁复的系统工程的统筹控制,都要遵守严密的调度和部署规划及流程安排……这正是鲁迅美术学院的团队组织优势之所在。”

  全景画团队精神来自延安鲁艺

  “临场感”是鲁美全景画最大的特点。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晏阳在全景画《莱芜战役》工作日记中是这样记录的:当年莱芜城北围歼战主力部队首长、六纵18师师长饶守坤(现已故)被请来时,指着画面说:“那里是53团,高坡上那人是彭冲……噢,我的指挥所就设住这个小院里!”在全景画接近尾声之时,一些当年亲历这场战争的老战士、老民兵被请进全景画馆,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异常兴奋:“像!一点儿也不差,打仗时就是这个样。”在这里,全景画所制造的“错觉的空间”由于真实地复现,唤起了历史参与者的经验共鸣,故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鲁美全景画获得成功的背后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来自延安鲁艺。例如《赤壁之战》全景画,是目前规模最大、创作时间最长(达五年之久)、难度最大的一幅作品,场面有夜战、陆战和水战,反复易稿,调整复杂的透视、结构和情节安排,两米高、近30米长的素描草稿就更换了六次,最终达到了总体把握的构图效果。没有团队合作和精神支柱,这样的创作是无法想象的。

  鲁迅美术学院将延安鲁艺的革命传统精神树为立校之本。在鲁美有着良好的校风,有着良好的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经历半个多世纪,鲁美在教学中积累了绘画基本功的坚实功底,积累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创作的宝贵经验。这些都为全景画队伍建设打下了基础。

  中国成为全景画生长的沃土,经鲁美人完成的全景画馆都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观者的每一次感动,都是鲁美人对延安鲁艺精神的传承和诠释!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杨博

  图片由鲁迅美术学院宣传部提供

  鲁艺精神

  鲁美传承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为1938年

  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

  1945年8月,延安鲁艺迁至东北。

  1949年,组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

  1953年,成立东北美术专科学校。

  1958年,发展成为鲁迅美术学院。

  这条从延安走来的大路上,

  留下了鲁美人扎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