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以美之名,奔赴山海 |2025年鲁迅美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编辑:赵慧|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08-22| 浏览次数:





这个夏天,

鲁美青年在田野、在社区,

用双手和画笔,

把梦想写进祖国大地。

这里没有剧本,

每一步都是真实的青春答卷。

他们在理论宣讲里与村民对话,

在美育课堂上和孩子们作画,

在乡村振兴现场亲历成长……

青春到底是什么?

或许,

就藏在这些“一路向前”的步伐里。



01 “声”入人心:理论宣讲的温度

“理论宣讲团”——青年中的“讲故事高手”,用同龄人的语言,把国家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编织成身边的故事、社区的趣事,让大道理在日常生活里鲜活起来。在沈阳牡丹社区,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丁香树下的嘱托”基层服务践行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精心打造“节气里的中国”与“家园变迁记”两大课程主题,带孩子们一起画中国、聊家乡,累计开展主题课堂4场、覆盖儿童30余人;雕塑艺术学院“星于心源”志愿服务团在柳江社区开展红色主题雕塑、校史党课,以沉浸式、互动化、生活化的美育形式,引导儿童在艺术体验中触摸新时代的脉搏,让理论宣讲带着温度和色彩,悄悄流进孩子们的心里,“声”入人心。






02 “情”暖基层:服务民生的真实故事

我校多支实践团队聚焦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以专业所长开设公益课堂。影像艺术学院“光影赋格”基层服务实践团来到沈阳七中卓越小学及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摄影教学、“蓝晒”传统工艺体验和公益墙绘活动;人文学院学雷锋爱心团队持续5周在明北社区开设国画课程,课堂从“兴趣”变成“期待”,也让“国画”成为社区里新的“流量密码”;中国画学院“筑梦青春”志愿服务团在沈阳八卦街社区开展“丹青寄情,墨香筑梦”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的“幸福假期课堂”增添色彩;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大连)“艺染丹东·烽火同行”暑期三下乡实践团在丹东东港市港北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从红色学习到社区课堂,实现艺术服务与社区需求的双向奔赴。

一支支画笔,一次次陪伴,让艺术成为温暖人心的纽带,也让青春在服务与奉献中闪闪发光。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让人们真切感受和相信,爱与美育,终能点亮每一处基层的希望。






03 “承”续文脉:非遗、创新与年轻的力量

随着“文化自信”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画学院“筑梦青春”志愿服务团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齐派钤拓技艺”,通过走访传承人工作室、省博考察学习,深入理解这一齐白石先生所创技艺的历史文脉与制作精髓。面向社区居民和儿童开展钤拓体验与文化宣讲,推动非遗技艺活化传承与认同;影像艺术学院“华彩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实践团开展“非遗活化·文化铸魂”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践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京剧、辽剧脸谱绘制技法,通过构图解构、色彩重组、跨风格融合创作系列现代插画,推动传统文化年轻化传播,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文化自信。





04 “亲”身体验:用双脚丈量家国理想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在沈飞航空园、在劳模纪念馆,中英数字媒体(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以数媒之眼,观工业之光”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的成员们边参观边记录,用数媒之眼把工业记忆和红色精神做成数字故事。他们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想明白一个问题:“今天的我们,如何让前人的奋斗继续闪光?”青春理想,从来不是喊口号,而是在一次次亲身体验里沉淀信仰!




05 “青”力而为:艺术助力乡村振兴

友谊村的墙绘,是工艺美术设计学院“彩绘传民俗 丹青绽族韵”社会服务践行团志愿者们汗水、创意和团队协作的结晶。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挥笔作画,把民族团结与青春理想一笔一画地留在了友谊村的墙上。乡亲们常常送来自家做的饭菜和一句“别饿着”,这份质朴的牵挂让志愿者们格外动容。在这里,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让每一份付出都真实可感,每一段情谊都值得珍藏。



硕果盈枝,育人成效显著提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大课”。“受教育”更深,青年学子在深入基层、服务社会中,增进了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深化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认同,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家国情怀愈发深厚。“长才干”更实,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等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全方位锻炼和显著提升。“作贡献”更显,学生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展现了鲁美学子的责任担当和良好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田野间挥洒色彩,

于实践中书写责任,

鲁美青年用行动,

践行“艺术为人民”的初心,

把鲁艺精神传递到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让我们带着热爱与担当,

继续在社会大课堂中追光前行。

期待,明年

与你在广阔山海中再次相遇,

共赴鲁美人青春的约定!


END


新闻来源 | 团   委

文字作者 | 柴   露

本期编辑 | 赵   慧

责任编辑 | 王   敬

初审初校 | 王安妮

复审复校 | 柴   露

终审终校 | 张佳宇

执行编委 | 李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