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艺术学院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院系概况  党团建设  学术动态  师资队伍  历史沿革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学术动态>>正文
学术动态
生成•青年影像五人展座谈
2021-03-29 16:41  

图片


关于“生成•青年影像五人展”的座谈


时间:3月30日(周二下午13:30

地点:LAFA创意空间(二楼)

《艺术工作》编辑:王秋凡

摄影系教师:孙小川、焦洋、闫水田

青年艺术家:卢鹏、刘飞鹏、姚世贤、邱禹潼、李彦威


关于“生成”,我们更多意指图像的产生或某一事物从无到有的概念。他们的作品来自于上学期的两门专业课程:当代影像研究与动态影像研究。其中摄影作品和一部分影像作品他们分别采用了后期合成、AI智能软件等形式手段,这种非直接拍摄的方式,多少显现了后摄影时代的特征,以此产生图像的路径也呼应了这次展览的主题——“生成”。通过网络和软件虚拟产生的图像,动摇了摄影真实性的本体论。在当下,摄影图像是否像诞生之日起,给我们确信无疑的真实性感受呢?

——孙小川


图片

摄影古典工艺的发展


时间:4月2日(周五下午)13:30

地点:LAFA创意空间(二楼)

主讲人:摄影系教师徐丹


摄影这一艺术媒介,从1839年1月由法国科学院官方宣布了路易· 雅克· 芒代· 达盖尔式摄影法的问世到今天的182年时间里,摄影感光工艺中材料的发展在摄影史的不同时期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

达盖尔银版法帮助人类完成了精准描绘自身和客观事物的诉求,在摄影史的早期,为十九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做了精确的图解。卡罗式摄影法(塔尔博特印相法)负像转正像的操作,奠定了摄影影像复制的基础。而湿版火棉胶工艺和纸基蛋白印相法的出现,较比达盖尔法提高了感光材料的感光速度并同时降低了照片拍摄的成本,对摄影的普及和推广起到了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以此类推的其它摄影古典工艺和非主流的印像工艺完成了摄影客观记录功能的同时,也完成了摄影的美学议题,同时在摄影的媒材使用、和跨媒介综合材料的的运用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摄影家获取影像方式以及产生的效应提供了选择,在拥有美学观察的同时完成了作品意识形态的表达。


——徐丹

国外艺术院校概览


时间:4月9日(周五下午13:30

地点:LAFA创意空间(二楼)

主讲人:摄影系教师孙小川

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的学生都在做什么样的作品,可能会有很多小伙伴想要了解这些情况。本活动通过实例讲述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的相关院校,看看他们的教学是什么样子的,带领小伙伴们深入了解世界范围内主流国家的艺术院校发展状况,和大家分享一个国际视野,为未来做好准备!


——孙小川



关闭窗口

备案序号:辽ICP备17006107号-2    本网站由鲁迅美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维护

Copyright By lumei.edu.cn 2002-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我们: